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胆管疾病
一、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胆管炎
1、原发性胆管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Cholangitis,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累及中年妇女。多累及肝硬化和肠到动力改变,易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经常主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样的各种胃肠道症状。
Kaur等人进行了一项试验,提出口盲肠转运时间延长通过细菌过度生长增加血清胆汁酸,是导致胆石症的因素。他们对名为胆石症患者和名年龄匹配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受试者,通过呼气实验测量口盲肠转运时间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用酶比色法测定总血清胆汁酸水平。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口盲转运时间和血清胆汁酸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胆石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检出率为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胆石症患者的口盲转运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迟(P0.),其中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胆石症患者的口盲转运时间又比没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者明显延迟。胆石症患者的总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于对照组(P0.0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胆石症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又明显高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阴性的胆石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口盲转运时间和血清胆汁酸水平呈正相关。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延迟口盲转运时间可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从而提高胆石症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Kaur,etal.)。
Kiow等人对58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和4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乳果糖和/或葡萄糖呼气实验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为3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P0.)。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患者腹泻明显多于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患者(78.9%vs35.9%;P0.05),但腹痛和腹胀的发生率相似。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高发生率可以解释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症状(Kiow,etal..)。
2、胆石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特点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在胆石症中普遍存在,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石症。Kim探讨胆石症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患病率及特点。他们对位胆石症患者(例,胆石症;65例,胆囊切除术)和3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葡萄糖呼气实验和肠道症状问卷调查。胆石症患者葡萄糖呼气实验阳性率为3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5%。胆囊结石组高达4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6%。胆石症患者的数量在产氢组、产甲烷组和氢+甲烷组分别为56人(28.0%)、11人(5.5%)和14人(7.00%)。胆囊疾病与脂肪肝、代谢综合征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独立相关。在97位葡萄糖呼气实验阳性人群中,产氢者、产甲烷者、产氢和甲烷者人数分别为70人(72.1%)、12人(12.4%)和15人(15.5%)。胆囊切除组与胆囊结石组比较,胆囊结石组与胆囊结石组(CH4)+或混合型有显著相关性。葡萄糖呼气实验混合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的大便急迫倾向、大便的硬度、症状总分高于葡萄糖呼气实验阴性患者和产氢气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胆石是胆石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唯一独立因素。胆石症患者有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尤其是产甲烷或混合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似乎更普遍存在,并使肠道症状恶化(Kim,etal..)。
Vakhrushev和Lukashevich对胆石症不同阶段的肠道消化吸收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胆石症患者肠道消化、吸收和微生物群落受损的特征。他们检查了76位胆石症患者,其中期44人,期32人。通过单、双和多糖负荷试验和散点学研究来评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采用乳果糖氢呼气实验研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将粪便涂在各种选择性营养培养基上,测定结肠菌群状况。结果显示,胆石症患者小肠各消化过程均受损,期以空腔消化(cavitarydigestion)为主,期消化和吸收均异常。对I期胆石症患者的皮肤病理学检查显示,79.5%的患者患有脂肪泻(steatorrhea),75%的患者出现肉质下泻(creatorrhea),36.4%的患者出现粪便淀粉溢(amylorrhea)。在II期胆石症患者,消化和吸收障碍进展。68.5%的患者检测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70%的病例在回盲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发生于远端小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严重程度与小肠空腔消化不良之间存在规律性关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胆结石前期较胆结石期更为常见。%的被检查的胆石症患者都发现结肠不正常;而且,随着后者的进展,失调加重(VakhrushevandLukashevich..)。
北美医学教育基金会(北京爱博思医疗)
项目负责人:赵经理
-
手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