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
一、患者准备:
采血前病人应禁食8~10h,急诊病人除外。除急诊、危重病人抢救外,标本采集需要在安静状态下、避免情绪紧张。
二、样本采集:
1、采集者准备:条码生成与正确粘贴
2、采集容器:真空采血管()
3、采集方法:提倡采血针配合真空管采血,血液标本按静脉采血常规方式处理,一般由肘静脉取血,止血带的使用不可超过1min,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然后抽血,轻轻颠倒混匀。
4、采集量:静脉血3ml
5、采集后保存及运输:血标本应尽快送往检验科,装载血样的试管宜始终密封,管口朝上垂直放置。
三、注意事项:
1、严禁在输液、输血的同一肢体上采血,不能在输液管内及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2、用注射器采血时,用力抽血来加快抽血过程,或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时快速用力推挤易使标本产生溶血。
3、溶血、脂血标本对结果有影响。
四、医生解读:
1、总蛋白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双缩脲法)60.0~83.0g/L
总蛋白减少:总蛋白检测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都有价值。肝脏蛋白合成缺陷、肾功能损伤引起蛋白丢失、肠道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时总蛋白浓度下降。
总蛋白升高:在慢性炎症疾病、脱水时总蛋白浓度可升高,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等因球蛋白增多可使总蛋白达~g/L。
2、白蛋白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溴甲酚绿法)34.0~48.0g/L
白蛋白是血浆中多种物质重要的结合与运输蛋白,并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分。血清白蛋白可用于众多疾病的诊断。
血清白蛋白升高:通常见于脱水。
血清白蛋白降低:多见于营养不良、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严重的烧伤和癌症。
白蛋白测定可用于监测病情:白蛋白的定量测定有助于对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的诊断与监测。此外,血清白蛋白含量反映了个体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因此可用于营养不良的诊断及老年住院患者的预后评估。
3、前白蛋白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透射比浊法)
0~13岁:~mg/L;
14岁以上:~mg/L
前白蛋白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种胶原病、肾病等。
前白蛋白降低: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营养不良、阻塞性黄疸患者。
4、胆红素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氧化酶法)
总胆红素:0.0~23.5mmol/L
直接胆红素:0.0~12.0mmol/L
对各种伴有黄疸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尤其对肝胆性疾病的诊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胆红素升高:溶血(肝前黄疸)、实质的肝损伤(肝性黄疸)和胆管堵塞(肝后黄疸)都会导致血液胆红素增高,形成高胆红素血症。人群中常见先天性慢性高胆红素血症,称为Gilbert综合症。由于胆红素降解酶的功能滞后以及出生后红细胞破碎增多,使60~70%的婴儿血液出现总胆红素增高。常用的胆红素检测方法能检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测定主要检测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因此可以根据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差来估计游离胆红素的含量。
5、谷丙转氨酶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速率法)
男:5.0~40.0U/L
女:5.0~35.0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可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AST/ALT比率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比率<1预示中度的肝损伤;比率>1和严重肝病有关,常见慢性肝病。
6、谷草转氨酶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速率法)8.0~40.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而AL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AST/ALT比率可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比率<1预示中度的肝损伤;比率>1和严重肝病有关,常见慢性肝病。
7、谷氨酰转肽酶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速率法)
男:11.0~50.0U/L
女:7.0~32.0U/L
g-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g-谷氨酰转肽酶。存在于肝脏和胆汁中,是肝胆疾病敏感的指示物。因为该酶对肝胆疾病具有高阴性预期值,因此g-谷氨酰转移酶的检测被广泛地用于排除肝胆疾病。结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等其它酶,g-谷氨酰转移酶对于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非常有价值。
8、血碱性磷酸酶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速率法)
0~14岁:U/L
≥15岁:40.0~.0U/L
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强活性的水解酶,并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血液中,其大多来自骨骼的成骨细胞和肝脏,也来源于其他一些组织,例如肾脏、胎盘、肠、睾丸、胸腺、肺及肿瘤。
在儿童生长期和妊娠期,血清中ALP生理性活性增高,骨疾病与肝胆疾病等引起ALP病理性活性增高。在肝胆疾病中引起ALP活性增高的原因包括胆道梗阻,例如因胆结石、肿瘤或炎症造成的胆汁淤积。在传染性肝炎中也可发现ALP活性增高。在骨疾病中,Paget病、骨软化症(佝偻病)、骨转移瘤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使成骨活性升高引起ALP活力增高。
9、血总胆汁酸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循环酶法)0~10mmol/L
血清中胆汁酸的水平是反映肝脏损伤的重要指征,具有特异性,可反映肝、胆道疾病的病变过程。多种原因造成的急慢性肝脏损伤均可出现血清胆汁酸增高,此外胆管炎等原因造成胆汁淤积也可见血清胆汁酸增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