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有急慢性之分。一般急性期多见胆囊炎,至慢性,往往二证并见,多属中医的"胁痛""黄疸""结胸"等病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可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而致胆囊肿大发炎;又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日积月累,久受煎熬,聚结成石。结石阻滞,"不通则痛。"
?症状右上腹疼痛或绞痛,放射至右肩(胆石症绞痛尤剧)。伴有恶心呕吐,发热恶寒,头痛无力,或有黄疽或纳呆、口苦等证?。
本病可随证选用下列高效奇方以治之。
01黄金灵汤大黄5~30克,黄芩15克,姜黄10~20克,郁金20~60克,金钱草20~40克,金银花15~30克,鸡内金12克(研冲),威灵仙20~60克
鲜光亚(《四川中医》(8)年)。
方中大黄在整个病程都要应用,但需注意用量,达到大便通畅或轻泻即可,不可过剂。若热毒偏重,加败酱草,蒲公英;湿热偏重,加茵陈、栀子、虎杖;气滞偏重,加枳壳、木香;血瘀偏重,加桃仁、亦芍;邪盛正虚,加党参、黄芪、白术。一旦出现脾虚气弱征象时,应及时配伍参芪白术益气健脾。否则必影响其疗效。
02利胆排石汤软柴胡15克,淡黄芩、青连翘各10克,虎杖根15克,金钱草30克,元明粉10克(冲服)紫丹参15克,杜红花10克,飞滑石(包)20克,生山楂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空腹服。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观察数十例,一般服3~5剂后即见结石排出,10余剂后,可以完全排尽,证状消失(恢复正常)。
刘景辉(《四川中医》(8)年)。
随证加减∶胁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广木香、乳香、没药;有黄胆者,加茵陈、栀子;湿偏重者,加厚朴、陈皮、苍术;热偏重者,加板兰根、生石膏、重用黄芩;气虚脾弱者,加党参、白术;脘腹食少者,加神曲、谷麦芽;阴津少而口干者,加石斛、沙参、天麦冬。
03安胆汤金钱草30~60克,生白芍15~20克,大黄6~15克,柴胡15克,茵陈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利湿热,舒肝柔肝,攻积导滞。
慢性胆系感染。
治疗55例,痊愈4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平均服药45剂。
余益礼等(《浙江中医杂志》(11、12期)年)。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黄连;湿重者,加霍香、佩兰、白蔻仁、碧玉散;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陈皮等;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便秘者,重用大黄;腹胀,加厚朴、枳实;胁疼者,加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十二脂肠引流脓细胞多,或长期难以消失者,加虎杖、马齿苋、蒲公英;或加用抗生素。
04胆痉汤甲珠6克(另包冲服),郁金20克、柴胡、白芍、木香、玄胡索各12克,枳壳、栀子各10克,麦芽、谷芽、神曲、金钱草、化硝、(冲服)各31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清肝利湿,逐瘀排石。
胆道病绞痛(如肝管结石、胆道结石等)。
治疗例,服药后解除病疼痛者例(其中排除结石者97例),无效者30例。
彭尚默(《四川中医》(12)年)。
加减∶大便干结者,重用化硝;有黄疸者,加焦黄柏、丹皮;有结石者,加三棱、莪术;腹胀者,加莱菔子、枳实等。
05化瘀舒胆汤制乳香、制没药、枳壳各10~15克、丹参30克,郁金10~20克,当归10~12克,乌梅40克,金钱草30~6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化瘀舒胆,清热利湿。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瘀血型)。
屡用效佳,一般服1~3剂即能获效。
姚岳(《四川中医》(2)年)。
本方有辛香走窜,化瘀止痛之功,故奏效颇捷,如能长期不间断服用,可减少发作。随证加减∶如心烦、口苦、舌尖红者,加黄芩、焦山栀;脉弦滑、苔黄腻、便秘、黄疸者,加龙胆草、茵陈、生大黄、滑石、元明粉;寒热错杂者,加柴胡、肉桂、细辛、川黄连;呕吐脘胀,消化不良者,加姜半夏,鸡内金。
06威参汤威灵仙、丹参、连翘各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清热行瘀,通络止痛。
慢性胆囊炎。
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名医治病良方》)。胡树芝验方。
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方中以辛散温通咸软之威灵仙、通经络而止痛;苦微寒入血分之丹参凉血、行血、祛瘀;苦微寒之连翘清热,消痛散结。全方清热而不份中气,行血瘀而不损气血,以此为主方加减变化治疗慢性胆囊炎取效颇著。临床随证加减;如大便不通,或虽通而粘滞不爽,加积实、二丑;腹胀、便溏、食少难消,加白术、莲肉、麦芽、炮姜;口干,咽燥、善饥、烦热、便干、溺赤,加抗芍、沙参、石斛、丝瓜络、天花粉、冬爪仁;心烦、失眠、口苦、咽于加赤芍、栀子、莲子心、芦荟;口甜而苦涩,加莱菔子、冬爪仁、佛手、川朴、桔梗、杏仁;合并胆结石,加金钱草、鸡内金、穿山甲;瘀血证典型者,加水蛭、全蝎。
另有一食疗方∶小米30克,核桃2个(去硬壳)共煮至米熟,食之。每日1次,服3个月,对于巩固疗效,大有补益。因核桃肉甘温富油脂,故用量以2个为宜,多则有腻胃滞中生热之弊,不能久服,应予注意。
病非一日,非旦夕可奏全功。调畅气机,升降中枢,顾护胃气;节饮食,适寒温,和喜怒,医患结合至为重要。
07加味大柴胡汤柴胡24克,黄芩10克,半夏9克,白芍12克,酒军10克,生姜9克,大枣4枚,金钱草31克,郁金9克,海金砂、鸡内金、石苇各12克,滑石24克,枳壳6克,茵陈31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舒肝和胃,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伴黄疸。
坚持服用,每收全功。
(《新中医》(6)年)。已故名医岳美中验方。
08舒肝利胆汤柴胡10克,赤白芍各15克,茵陈、佛手各30克,郁金、石见穿、焦山楂各20克,延胡索、枳实、乳香、没药、鹿角霜各10克,生大黄、太白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舒肝利胆,理气止痛。
胆结石术后复发性绞痛。
治疗50例,服药1~4剂。
沈淮权(《北京中医》(1)年)。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加减∶绞痛不解加冰片0.1克(水溶化服);黄疸重加金钱草30克。
09解毒利胆汤柴胡10克,金银花、蒲公英各30~50克,连翘15~30克,枳实、大黄各10~15克,赤芍30~40克,皮硝10克,茵陈30克,甘草9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清热解毒,舒肝利胆。
急性胆囊炎。
治疗例,临床治愈例,显效例,好转68例,无效16例。
王永训等(《上海中医药杂志》(6)年)。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有胆结石加鸡内金、(内服慎用)金钱草,服药剂量视病情而定,病情严重,发热在39℃以上,伴便秘者,每日连服2剂,分4次温服,若恶心呕吐者,可少量多次频服;病情极度严重者,可鼻饲或灌肠。
10三青汤青黛、栀子、黄芩各10克,青蒿、柴胡、川楝子、延胡索各12克,大青叶、茵陈、连翘、金银花各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清肝解郁,利胆止痛。
慢性胆囊炎。
治疗例,完全缓解75例,好转22例,无效3例。疗程平均为18天。
李桂森(《新中医》(11)8年)。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①随证加减;若急性发作加龙胆草、川大黄;并发结石加滑石、金钱草、海金砂;胁背肩部疼痛,加木香、郁金、姜黄;右上腹刺痛,加蒲黄、五灵脂;病程较长肝区隐痛,加当归、白芍、生地。②服药期间禁油腻,辛辣及饮酒。
11清胆行气汤柴胡、黄芩、法半夏10克,木香、枳壳各5克,大黄、郁金、香附各10克,茵陈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疏肝理气,消炎清热,利胆排石。
胆石症或急慢性胆囊炎。
屡用效佳。
梁剑波方。
本方用于胆道感染疾患,上腹部疼痛剧烈,效果亦佳。
12疏肝利胆汤柴胡10克,白芍、郁金各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木香各10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慢性胆囊炎。
治疗82例,除1例疗效不佳,再经胆囊造影证实为胆囊粘连转手术切除外,其余81例均获痊愈。
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邹志为验方。
①辨证加减∶夹热者,加黄苓、黄连或黄柏;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兼血虚者,加当归;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兼气虚者,加党参;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夹瘀者,加丹参、川芎;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②治疗期间以及预防复发必须配合饮食宜忌,饮食上必须戒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油炸,肥腻的高脂肪食物,或质硬难消化及生冷寒凉之品;宜食质软容易消化的瘦肉、鱼类及新鲜疏莱等,食用植物油。
13利胆排石汤金钱草30克,路路通15克,威灵仙、救必应各30克,王不留行、绵茵陈各15克,台首乌30克,柴胡5克,枳壳12克,鸡内金9克(研冲)、大黄(后下)、芒硝(冲)各12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碗,冲入芒硝,鸡内金末和匀,空腹顿服。服药后,再饮一碗温开水,可使泻下之力更著。
舒肝泻火,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
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
临床屡用,常收良效。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香石验方。
辩证加减∶若气郁偏重者,加郁金,川楝子各12克;湿热偏重者,加蒲公英15克,黄柏、栀子各10克;体虚气弱者,加党参、北黄芪各30克,或酌情减轻大黄、芒硝泻下药的份量。
14肝胆排石汤柴胡10克,白芍、枳壳各15克,甘草、当归各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厚朴、大黄、川楝子、郁金、元胡各10克,党参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利胆疏肝,消炎止痛,逐瘀排石。
肝胆结石或急慢性胆囊炎。
屡用效佳。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敬璇验方。
15清热利胆汤金钱草、败酱草、板兰根、茵陈各15克,黄芩、郁金各10克,丹参15克,鸡内金10克(研冲)、车前子15克(包煎)
上药用温水浸泡煎沸后,改文火煎二次(一次煎20分钟,二次煎10分钟),共取汁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
清热解毒,利胆散结。
急慢性胆囊炎。
临床屡用,均获佳效。
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吕会文验方。
随证加减∶热盛伤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食欲不振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痛剧者,加元胡、香附;砂石阻滞胆道者,加海金砂、通草。
16利胆宽胸饮蒲公英、茵陈、赤茯苓各15克,爪蒌皮、薤白、炒枳壳各10克,生山楂,紫丹参各30克,沉香3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心肌梗塞、急性胆囊炎、每日2剂,分4次服。余者为每日1~1.5剂,分2~3次服。伴恶心呕吐者频频呷饮,呕止即顿服之。除心肌梗塞者外,余均单用本方治疗。?
清热利湿,通阳宣庳,理气宽胸。?
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伴发冠心病,称之胆心综合征。?
治疗75例,治疗20~天,结果∶临床治愈43例,好转28例,进步4例(均为病程长达20年左右的高龄患者)。?
张笑平(《中医杂志》(10)年)。?
临床应用,应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随证加减∶①中焦停饮,胸阳1抑遏型,证见右胁下胀满疼痛。胸闷,心悸气短,疲乏无力,纳食呆钝,或时欲呕恶,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白厚及滑腻,脉沉或弦滑或濡,或兼结代者,加川桂枝。炒白芍、焦白术各10克,炙甘草20克;②肝胆郁火,心气郁滞型,证见右胁灼热胀满疼痛,胃脱或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怔忡,纳呆或欲呕,口舌生疮,舌质红、苔白燥或薄黄,脉弦数或兼结代者,加炒山栀、柴胡、荔枝核各10克,檀香5克(后下);③胆腑湿热,心脉瘀阻型,证见右胁灼热胀满疼痛,心前区闷痛或绞痛,心悸不宁、口苦而粘,欲呕恶或厌油,或妇女黄带频下,或身目黄染,溺黄便干,舌质红或降紫暗或兼瘀点,瘀斑,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弦濡或兼结代者,加龙胆草、红花各10克,广三七、生大黄(后下)各5克;④胆心瘴阻,气阴两遏型,证见胸胁持续疼痛或剧痛,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冷汗淋漓,脉沉细欲绝者,加西洋参或生晒参(均另煎)、麦冬、五味子、延胡索10克,并静滴参麦或参及丹参注射液。
文章节选自《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原作者:(程爵棠)。图片来源于网络,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