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药治疗胆石症

胆石症是指因胆管或者胆囊结石而引起的腹痛、发烧、黄疸等病症。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以及生活环境复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胆石症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在中医学,胆石症属于“胁痛”、“黄疸”、“结胸”等病范畴。中医认为,胆是“中清之腑”,和肝相表里,负责输送胆汁,功能上以通降为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湿热外邪等易导致肝胆功能失调,肝胆之气郁结,胆汁由清变浊;浊而不清的胆汁,降浊不畅,日久凝结不散,聚而形成结石,阻滞胆道,不通则痛。

最近遇到的一则胆石症案例与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有关,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这位45岁的女性患者,是我一位朋友的亲戚,曾在外院就诊查腹部彩超提示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多发结石,诊断为“胆石症”,予静滴消炎药等治疗后,当时疼痛稍减轻,但此后仍反复发作。今欲求诊中医,经介绍来我处就诊,询问得知前几天夫妻吵架后,患者情绪抑郁,胸闷不舒,随之出现右上腹阵发性天疼痛,患者哭诉说夫妻不和,矛盾时常发生,久之情绪抑郁不舒,数夜不能入眠,每说到伤心之处,声泪俱下。予言语疏导,安抚情绪稍平和后,询问症状: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发作时疼痛向后背部放射,胸闷不舒,常叹息,恶心欲呕,疲乏无力,不思饮食,睡眠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查:右上腹压痛(++),叩击痛(++)。

关于胆石症,其实我之前自己接诊的案例并不多,倒是以前跟随导师学习时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老师在胆石症的研究治疗方面经验颇为丰富,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症,时常取得良好的疗效。本例患者病因情绪失疏,肝气郁结,胆汁不降,聚而成石,结合症状和舌脉象,辨证属肝郁气滞,治则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主。治疗前应注重心理疏导,耐心倾听和体会病人的心中之苦,帮助病人排解忧郁,积极安抚病人情绪,待其心情平复。患者诉右上腹疼痛可向后背放射,脏腑病可取相应背俞穴,故在背部膀胱经循按,在肝俞、胆俞穴处可触及多个结节状物(右侧为甚),按之疼痛,告知患者此乃症结,让其稍作忍耐,以适当指力将结节揉散开,继而于痛处施针,行针至针感出现后,患者诉腹内有股暖流自右上腹向脐周而动,询问有何感觉,诉右上腹疼痛减轻;复取双侧太冲、胆囊穴,针毕予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当日治疗结束后右上腹疼痛未再发,胸闷恶心感减轻,能进食小碗米粥。次日晨起诉夜间睡眠可,疼痛未再发作,针刺前循按背部结节已消减,按揉时疼痛减轻,进食量有所增加。如此连续针灸服药1周后随访,右上腹疼痛均未再发,背部结节已消除,饮食睡眠均已恢复正常。

有时候治病先谈心,病人需要更多的是关心和被重视感。在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病因病情的同时,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或者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这对后续的治疗和身体康复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上述案例中的类似患者,可能她在倾诉完后情况就已经好了很多。有时医生的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沟通和心理疏导才是治病良药。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guoyun.net/ysty/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