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第七期公济疑难病例讨论会在我院南部召开。本次疑难病例讨论会由医务处和教育处组织,病例由南部消化科和普外临床医学中心提供。
参与本次讨论的专家有: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黄倩、消化科副主任(南)宛新建、肝胆胰外科主任(南)孙星、放射科执行主任(南)张蕾、核医学科主治医师宋建华,南北两部近百位各级各类医师踊跃参会。
1
病例概述
本次讨论病例为一黄疸患者,入院完善生化检验考虑为梗阻性黄疸,磁共振(MRI)发现胆总管下端狭窄、局部管壁增厚;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提示胆总管下端梭样狭窄、胆管刷检病理未见明显恶性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存在少量异性细胞;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未见明显恶性表现。为暂时性解除梗阻,行ERCP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3个月后,患者以急性胆管炎再次入院,急诊行ERCP术,并胆管下段刷检行液基细胞学及FISH检查;刷检病理未见明显恶性细胞,但是FISH结果对比3月前FISH结果发现异性细胞有明显增加趋势,高度怀疑胆管癌可能。遂转入普外中心,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下胰肠吻合
腹腔镜下胆肠吻合
腹腔镜下胃肠吻合
术后病理显示:胆总管缩窄硬化型腺癌,高-中分化、胆道型,肿瘤大小约1.5cm*1.5cm*1cm。患者恢复良好,术后7天出院。
2
专家讨论
各位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对壶腹部肿瘤的诊疗策略各抒己见,在考虑医疗质量、安全、学科特色与发展的全盘考虑下,提出了五阶段壶腹部肿瘤的精准诊疗策略,并着手开展相关临床研究。
张蕾
放射科执行主任(南)
对肝外型胆管癌的放射影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宋建华
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通过三例壶腹部肿瘤病例的PET-CT报告与其他影像资料的对比分析,对PET-CT检查在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
黄倩
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FISH”技术是应用荧光染料标记已知顺序的核酸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显示。通过此病例,可以了解FISH等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宛新建
消化科副主任(南)
通过4例胰胆管肿瘤病例,总结分析了ERCP下的组织细胞学诊断方式,并对ERCP导管引导下的胆道微活检术进行分享。
孙星
普外临床医学中心肝胆胰外科主任(南)
解析了早期壶腹周围癌的精准外科治疗策略,通过视频资料清晰的展示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步骤和三大难点。
作为公济医疗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医务处、教育处等多部门联合举办医院“公济疑难病例讨论会”为年轻医生提供与专家面对面学习与交流的平台;通过疑难案例的学习,尽快培养建立基础临床思辨能力;同时,通过病例讨论接触各学科最新最尖端的学科发展,拓展医学思维和科研思维能力。
(通讯员/南部医务处滕知轶黄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