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黄疸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关于黄疸

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不同的肝胆疾病的患者,

但是他们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黄疸。

咱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黄疸?

什么是黄疸?

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umol/l(2mg/dl)时,可出现巩膜、皮肤及粘膜黄染,即为黄疸。黄疸的出现与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即可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症状。

那么胆红素又是什么呢?胆红素的定义

胆红素(英文:Bilirubin)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它是衰老的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血红素,后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根据是否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可分为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胆红素的来源

1.正常成年人胆红素80%来源于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素。

2.大约20%来源为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分解。

3.无效红细胞的生成。

胆红素的去路

与清蛋白结合经过血液运输到肝脏,经过生物转化作用,以结合胆红素的形式进入毛细胆管,随着胆汁排入肠道,先转化为胆素原,大部分以粪胆素形式在粪便中排出。

另外,在小肠下段约有10%~20%的胆素原被肠黏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肠道,构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经肠肝循环再次排入肠道的胆素原,最后仍由粪便排出,而小部分重吸收的胆素原会由尿液排出。

胆红素的参考区间

总胆红素的参考区间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为1.71~7μmol/L(1~4mg/L)。

看完了胆红素的基础代谢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胆红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来探讨黄疸的分类、致病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黄疸的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黄疸分为:

1.溶血性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

病因、机制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1.溶血性黄疸

病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溶血性或与遗传有关的溶血(先天性的):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免疫性贫血{后天性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血型输血等;其他还有败血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等。

机制:

由于大量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生成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泌功能,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形成黄疸。

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而且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故结合胆素也代谢性增高,致尿胆原增高,尿液颜色加深,同理粪便颜色也加深。

2.肝细胞性黄疸

病因:

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伤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使肝细胞广泛受损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

机制:

由于肝细胞受损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下降,因而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此时形成的结合胆红素一部分仍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出,一部分经已坏死的肝细胞反流入血中,亦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区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进入血循环中,最终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高,出现黄疸。

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尿中结合胆红素定性阳性;尿胆原可因肝功能下降而增高,但在疾病高峰期因肝内胆汁淤积,尿胆原及粪胆原反而减少。

3.阻塞性黄疸

病因:

胆汁淤积分为肝内性或肝外性,如胆总管狭窄、胆管结石、炎症水肿,胆道蛔虫及肿瘤。

机制:

胆道阻塞,阻塞上方压力升高,胆管扩张,导致小胆管

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入血。

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实验阳性。尿胆原和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的区别

黄疸伴随症状的诊断意义

1.黄疸伴发热:可见于胆管炎、肝脓肿、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等。往往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腹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肝脓肿。持续右上腹疼痛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和肝癌。

3.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有阻塞,常见于胰头癌、胆总管癌(肝外梗阻)。

4.黄疸伴肝肿大:可见于肝癌、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和阻塞。

5.黄疸伴脾大:见于肝炎、肝硬化、败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6.黄疸伴消化道出血:可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壶腹癌等。

7.黄疸伴腹水: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8.黄疸伴恶病质:见于肝癌、胰头癌、胆总管癌,肝硬化晚期。

黄疸的预防与生活调养

1.阻断肝病传播途径:预防肝病应远离各种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穿耳洞、刺青、和他人共享牙刷、刮胡刀等,以及减少接触可能受到血液污染的器具。   

2.饮食要营养均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年男性有58%的人体重超标,其中28%的人已经有脂肪肝的变化。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摄入,以及缺乏运动,很容易导致心血管和肝脏等主要器官发生病变。有些减肥人士,三餐只吃水果,而不吃其它食物,或者是“低糖饮食”-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组合,均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应该格外注意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3.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的劳累,如繁重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使肝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使肝病病毒得到繁殖的机会,加重肝脏损伤。另外,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刺激及药物毒性作用等也是引起肝病的病因。    

4.注射疫苗:肝炎疫苗安全性高,预防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应积极注射肝炎疫苗。对于乙肝、脂肪肝、肝硬化患者等,讲求预防和治疗同时应注意合理饮食、起居规律、定期复查、适度锻炼。

泰医公卫健康科普

作者:奚悦吴寒

指导老师:陈强

后期编辑:吴寒奚悦宋寒露

长按识别







































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guoyun.net/ysty/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