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BS的病因众多,最常见的是外科术后胆管损伤与慢性炎性狭窄(2++,B)。
诊断(2)BBS的诊断需慎重结合病史回顾、断层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推荐行胆管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并结合长期临床随访加以确诊(1+,A)。
(3)ERCP术前需行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或)多排螺旋CT],其可在ERCP术前提供有用的诊疗路径及明确诊疗计划(1++,A)。
内镜治疗的作用(4)对于大多数内镜可到达十二指肠主乳头的BBS患者而言,ERCP是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2++,B)。
术前准备(5)术前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应有选择的用于部分患者,如复杂的肝门部胆管狭窄、肝移植术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1++,A)。
胆管插管(6)以导丝超选并通过胆管狭窄需要内镜操作医师及其助手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并选用合适的导管及导丝(4,D)。
狭窄扩张(7)在处理严重的BBS时常需要以柱状气囊或探条逐级递增式扩张,但在胆管外科术后早期阶段行扩张时应极其谨慎(4,D)。
(8)BBS单行柱状气囊扩张而不继以后续支架置入治疗与狭窄的高复发率相关(1++,A)。
支架置入(9)并列放置多根塑料支架最长至1年、采用逐次递增置入的支架数量或一次性置入尽可能多数量的支架,已成为目前大多数BBS的标准治疗方案(1++,A)。
(10)非覆膜自膨胀式金属支架不应被用于治疗BBS或不明性质的胆道狭窄(4,D)。
(11)在BBS(如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治疗中,置入FCSEMS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相比,疗效相似,但所需的治疗次数更少,支架所需留置的时间更短(1++,A)。
(12)为提高FCSEMS的疗效,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预防支架移位(2++,B)。
经皮介入(13)ERCP失败后需采用经皮胆管穿刺行“对接”技术或胃肠改道术后内镜无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时,经皮胆道引流可能是有用的方法(2++,B)。
外科手术(14)在胆管完全截断或被结扎而ERCP治疗失败的部分病例中,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2++,B)。
创新技术(15)一些新技术(如磁铁压迫胆管再通术、胆管射频消融术和胆管内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术)在部分经传统内镜或经皮介入治疗失败者中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D)。
特殊病因导致的BBS肝移植术后(16)ERCP治疗是胆管吻合口狭窄和局灶性非吻合口胆管狭窄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尽早采取内镜下治疗效果更佳(1+,A)。
外科手术损伤(17)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是治疗外科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满意且与外科修复的疗效具有可比性(2+,C)。
慢性胰腺炎(18)采用FCSEMS治疗慢性胰腺炎相关性BBS可获得较好的狭窄缓解率(1++,A)。
PSC(19)在PSC患者中,对良性狭窄与胆管癌进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但具有挑战性(2++,B)。
(20)对有症状的且存在胆管主要节段狭窄的PSC患者,建议行ERCP胆管狭窄柱状气囊或探条扩张治疗,也可同时行短期支架置入治疗(2++,B)。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21)对IgG4相关性胆管狭窄患者而言,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可能是非必须的,除非出现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2+,C)。
胆肠吻合口狭窄(22)在有经验的医生中,采用气囊小肠镜辅助行ERCP在治疗外科胃肠改道术后的良性胆管狭窄方面具有可接受的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A)。
第二军医大学医院内镜科
郑晓,孙波翻译,胡冰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