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说:
乙肝大小三阳要不要治疗?
肝脏长结节,要不要“一刀了断”?
胆囊结石能不能吃药?对胆囊息肉置之不顾,会不会影响身体?
……
8月7日上午,在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肝胆疾病专场讲座上,中山大学名医、医院肝胆外科学术带头人王捷教授、中医院南院区管委会主任、肝胆外科主任陈亚进教授以及肝胆外科肝胆二区区长商昌珍教授分别解答上述疑问。
人们对肝胆疾病常有误解。王捷教授(上图)呼吁,要重视从源头上防范“肝炎-肝硬化-肝癌”危险三部曲的演进。陈亚进教授强调,目前在肝脏结节的治疗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人们认为这是良性结节,没有定期检查和管控。另一方面,不规范的治疗也令患者遭受额外的损失。商昌珍教授则表示,用药物治疗胆囊结石并不靠谱,“保胆取石”则容易留下隐患。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实习生林子琳、谭鑫通讯员朱素颖先放视频,让大家感受一下名医风采↓↓↓
不少听众拿着手机拍照记录,没有到场的朋友也不要着急,管家已经贴心地为大家整理好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快跟着管家来划重点吧~↓↓↓
1家有肝炎患者需重视保护婴幼儿 很多人知道“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三部曲的危害。王捷教授指出,越年轻的人得肝炎,发生肝硬化的机会就越高,尤其是新生儿感染了病毒,90%会变成慢性肝炎,而成年人最多是10%的机会。”所以,对于婴幼儿的预防和保护尤其重要,要注意不要让有肝炎的患者照顾婴幼儿,患有肝炎的孕妇,在怀孕的中后期需要控制病情。从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最快有10年左右,但如果能够进行有效治疗,转化为肝癌的机率就会下降。越年轻的人得肝炎,发生肝硬化的机会就越高,尤其是新生儿。要想远离肝癌,首先要避免“沾染”肝炎。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倍,相对“低调”的丙肝也很凶险。“在几种肝炎中,甲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从口入’,乙肝、丙肝是经血液传染的,包括了生孩子时发生母婴感染。”
王捷指出,预防肝炎要从控制传染源做起。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应禁止献血和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托幼工作,不与肝炎患者共用理发刀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具。不过,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餐厅、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现在是夏季,很多人担心蚊虫叮咬会造成乙肝的传播,其实没有这种可能。
2乙肝病毒阳性是否治疗要看ALT指标 抽血检测的结果显示为“抗HBs阴性”,意味着没有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属于乙肝的高风险感染人群。尤其是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患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血液透析的病人,有多个性伴侣、吸毒的人士,以及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如果要实施母婴阻断或者意外接触患者血液,存在感染风险时,则可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高滴度抗HBVIgG)。王捷提醒,除了病毒感染可致肝病外,黄曲霉毒素可导致感染中毒性肝炎;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超重和肥胖、糖尿病能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广东人爱吃的“鱼生”可诱发肝寄生虫感染。
王捷指出,对肝病患者来说,还要注意饮食因素的防控,例如有研究显示,过多摄入甜食、贝壳类食物,有可能促进肝癌的发生,而洋葱、胡萝卜及黄鳝等食物则有助于预防肝癌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预防肝病,强迫、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累积,会伤肝。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者,每半年应检测一次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则无需治疗,升高则需进行治疗。病毒阳性者平时要注意控酒、慎用损肝药物,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相信虚假广告,医院诊治。
3肝脏结节不必“一切了之” “一旦发现肝脏,很多患者喜欢上网查询、听信小广告或求助于传统中医,实际上,首先应该去肝胆外科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定位、定性的诊断,甄别是否需要治疗。”陈亚进教授指出,肝脏的占位性病变主要有血管瘤、结节性增生、肝硬化、肝囊肿和肝癌等,良性病变占了绝大多数,不需要切除。二是过度治疗。大部分结节的恶变率非常低,也不会破裂,无需处理。目前,国内存在着对肝脏结节的过度治疗,不仅导致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对身体造成打击。
陈亚进指出,最常见的三大良性结节——肝血管瘤、肝囊肿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较小的结节一般无需治疗,进行动态观察即可,必要时可以微创的方法进行治疗。
1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又叫“海绵状血管瘤”,常有弹性。“有人问,肝血管瘤跑步的时候会不会破裂。其实,大部分肝血管瘤就算是跳降落伞都不会破裂。”肝血管瘤的出现与先天性因素、感染等有关,可在腹部摸到包块,有胃肠道症状、压迫症状,总体危害不大。
2肝囊肿肝囊肿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寄生虫性和肿瘤性几种,其中,先天性肝囊肿占95%,而肿瘤性肝囊肿与肝囊腺瘤或囊腺癌有关。
该病一般没有症状,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有肝囊肿,随着它的增长,压迫胃肠会引发腹部饱胀不适,压迫膈肌可影响呼吸,压迫胆管则引发黄疸,可导致正常肝组织减少。它一般不会癌变,但需要有经验的医生甄别,以免与肝肿瘤混淆。
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多出现在女性身上,女患者所占比例高达80%。该病不会癌变,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雌激素相关,多数无明显症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
4“良恶交界”结节需仔细鉴别 相对棘手的是“良恶性交界结节”,如有以下情况,一旦确诊必须尽快治疗:一是有肝病背景,无法确诊结节性质;二是多种影像学检查未能排除恶性可能;三是短期内出现、生长速度快的结节,特别是每年增长速度超过一厘米的结节,需仔细鉴别,一旦确诊,必须尽快治疗。陈亚进强调如有乙肝、丙肝、戊肝病史,或者是病毒携带者,长期饮酒者,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肝癌,一旦查出肝脏结节,仍需高度警惕。这三类高危人群需每半年进行肝脏B超检查,查肝功能,抽血查AFP(甲胎蛋白的定量检查)。针对肝脏结节的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测,要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肝炎、血脂等,影像检查首选B超,必要时CT、磁共振等,以及穿刺活检。果通过上述检查仍难以确诊,则需要进行腹腔镜检查。
长期饮酒者一旦查出肝脏结节需高度警惕
5出现八大症状胆囊结石需治疗 商昌珍指出,要发现胆囊结石,除了根据症状和体征来判断,还要进行B超检查,必要时可以选择CT或磁共振的检查,另外就是血液学检查。 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进行动态观察即可,无需治疗。但如果符合以下八种情况,即便没有不适,也要及时进行治疗:这八种情况是大结石、合并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儿童胆囊结石、不排除胆囊癌变、需做腹部手术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高龄人、结石虽小但有嵌顿或脱落至胆管的可能。胆石 对于流行的药物“排石”治疗,商昌珍指出这容易使石头嵌顿在狭窄位置,引起胰腺炎、胆管炎等;不手术而靠药物“消炎”,可能导致胰腺长期发炎坏死。他指出,“保胆取石”,把不该处理的胆囊结石,盲目处理,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因而国内外胆囊结石诊治指南均未承认“保胆手术”的合理性。胆囊结石的规范治疗当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种手术的创伤非常小,术后2~3天即可出院。6胆囊有息肉 饮食习惯需改 胆囊长了息肉,到底切不切胆囊?很多人直觉:“不行!”“病变的胆囊对人体是弊大于利的,盲目保留有问题的胆囊是不可取的。”商昌珍教授指出,切除胆囊后,人体可代偿适应。有个别患者会出现腹胀腹泻的情况,一般几个月之后就会恢复。部分胆囊息肉进行定期复查即可,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需尽早治疗:有明显症状、息肉大于1CM、息肉增长速度快、单发息肉基地宽、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不排除恶性改变。治疗的方法就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切除胆囊后,6小时即可食用流质食物;两周内需要清淡饮食,少食多餐;2周以后养成合理健康饮食习惯即可。商昌珍建议,规律进食干净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摄入瘦肉、鸡、鱼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现场QA
1.查出肝脏结节应该如何“管控”?
陈亚进:肝脏结节是指肝脏上长了实性或囊性的肿物,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良性肝脏结节最多见,常见的种类包括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恶性肝脏结节包括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等。
如发现肝脏有结节,建议尽早到正规肝脏专科就诊,并进行正确的“管控”。“管”,即尽早、定期接受科学、正规的专科检查,以此来判断结节的性质和对身体的影响。“控”是指对肝脏结节进行合理正确的治疗。对于体积较小、对身体无明显影响的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良性肝脏结节,一般不需治疗,建议定期复诊随访即可。但是,如果良性肝脏结节对身体有明显影响、或新发现且增长速度较快、体积大并位于容易处理的肝脏位置,建议尽早到肝脏专科接受评估,必要时接受治疗。良性肝脏结节的治疗原则为:以最小的创伤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为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所以腹腔镜肝脏良性结节切除,已成为治疗肝脏良性结节的首选方法。如果通过全面检查,发现肝脏结节为恶性,就需要及时到肝脏专科进行评估,并接受手术或相应的治疗。
2.肝硬化和肝腹水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时要输人血白蛋白?
王捷:肝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本应在血管中的水分外渗或外漏至腹腔。对于肝硬化所致肝腹水的治疗,首先是原发病因的治疗,例如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应尽早正规治疗肝炎、保护肝脏功能;酒精或药物导致的肝损伤、肝硬化,应尽早戒酒、停服肝损伤药物、保护肝脏功能。
因肝硬化导致的腹水,常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所以在肝功能检查白蛋白低于参考值范围时,应及时输注白蛋白、并应用利尿剂,从而实现控制腹水的治疗目标。此外,肝硬化、腹水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多吃膳食结构合理、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可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或接受静脉营养支持。
3.胆囊息肉不开刀,吃药治疗可以吗?胆囊息肉和结石多大才需要手术?
商昌珍:药物治疗胆囊息肉并没有明显效果。如果发现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建议到正规肝胆专科就诊。经肝胆专科医生检查评估后,一部分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并不需要治疗,每半年左右定期随访、观察即可。但是,如果胆囊息肉或结石引起身体明显不适,或者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单发息肉基底部宽、增长较快、不排除恶性变等情况,均需尽早治疗。对于上述达到治疗指征的胆囊疾病,最佳治疗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微创治疗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一般术后2天左右即可出院。
4.肝脏血管瘤能自然消失?
陈亚进:肝血管瘤不会自然消失。如明确诊断为肝血管瘤,多数不用治疗,定期复查B超或CT即可。但是,经肝脏专科医生评估后,有压迫症状、体积大、定期观察增长较快且位置容易处理的肝血管瘤,建议尽早治疗。
5.检查报告上的胆囊内“胆泥”是什么?
商昌珍:胆囊内胆泥是胆囊泥沙样结石,由于胆汁的化学性质、成份比例发生改变或胆汁流出道阻滞而导致。
6.检测易感基因对发现肝癌有帮助吗?
王捷:基因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初步明确,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肿瘤都能找到对应的易感基因。目前发现肝脏HBx基因是可诱发肝癌的基因之一,一旦HBx基因变异,就有机会诱发肝癌,但由于包括肝癌在内的大部分肿瘤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整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还需要验证。所以,一般来讲,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对于肿瘤的诊断和疗效、预后的预测可提供参考,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7.做手术切除肝癌,会增加癌细胞转移风险吗?
陈亚进:认为手术会增加癌细胞扩散转移的风险,其实是一个误区。肝癌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包括手术、肝移植、介入、局部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但是,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多数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一般来讲,多数长期存活的肝脏肿瘤患者一定是做过手术,“一刀治愈”或者手术后采取其他辅助治疗。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超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8.乙肝病毒阳性的人,查出胆囊息肉、肝血管瘤,能手术吗?
陈亚进:乙肝病毒阳性的肝病患者,出现上述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排除是否是真正的血管瘤还是肝脏的其他异常情况。如果,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息肉、肝血管瘤,经肝胆专科医生评估符合手术指征,乙肝病毒阳性的情况,是可以接受胆囊息肉、血管瘤的手术治疗的。
9.发现轻度脂肪肝,需要吃药吗,还是跑步就行?
王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现率逐渐增加。对于轻度的脂肪肝,建议定期复诊检查肝功能、血脂、B超等检查项目,一般不需特别治疗,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来控制脂肪肝。但是,对于明显的脂肪肝,或合并肝功能、血脂明显异常,建议接受正规、合理的评估,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降脂、护肝药物。
10.发现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脏局灶性增生性结节,会不会影响怀孕?
陈亚进:诊断明确的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属良性肝脏结节,不会影响怀孕,一般也不会遗传给孩子。
编辑/陈映
图
视觉中国、网络图片阅读更多跟名医大讲堂有关的往期文章防治过敏的实用按摩保健(多图)
乳腺癌:治疗结束是康复“长征”的开始
高龄追二孩有多难?专家教你如何少走弯路
经常鼻“敏感”,是不是鼻咽癌?附讲座视频及讲义PPT
防脱治脱“五样宝”:松针、灵芝、蒲公英、沙棘、芫荽
(钟南山讲座完整视频)|全国最牛呼吸科专家团队教你顺畅呼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