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可以 我院 近日,医院消化内科为一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POEM手术是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手段,但因内镜器械及操作技术要求高,医院能开展。POEM手术的独立开展,医院消化内科内镜诊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广西先进水平。
图为手术操作中
图为手术操作中
患者为一青年男性,近3月来出现吞咽困难、进食梗阻并逐渐加重,体重下降明显,医院行胃镜、上消化道钡餐等检查考虑为“贲门失弛缓症”,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顾虑开胸手术风险大,费用高,恢复慢,且留有手术瘢痕等不良影响,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经超声内镜、胸部CT等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及其他病变,确诊“贲门失弛缓症”。消化内科许捷鸿副主任与陈刚副主任经过仔细研究患者的病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易宏、杜凌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OEM技术为其治疗。
作为消化内科独立开展的首例POEM术,为保证手术顺利安全进行,科室核心小组多次研讨手术方案,并就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制定周密的防治预案。在麻醉科的大力协助下,决定采取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二氧化碳充气辅助进行手术。
手术由许捷鸿副主任主刀,陈刚副主任协助。术中,医护人员克服操作空间狭小技术难度大、食管壁薄易穿孔、血管丰富易出血等重重困难,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次日患者即可自如活动、进食流质,术后第3天进食半流质已无吞咽困难,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现已顺利出院。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术前影像学及内镜情况:
图1: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贲门失弛缓症典型“鸟嘴征”
图2:胃镜显示食管扩张,贲门口紧闭,胃镜通过阻力大
术中及术后效果:
图3:建立黏膜下“隧道”
图4:逐步完整切断食管环形肌至贲门下2cm
图5:环形肌切断后贲门口松弛,内镜自如通过。
科普知识: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病,其发病率国外报告1/10万,又被称为贲门痉挛、巨食管症,是由于食管胃结合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以及因反流误吸入气管所致咳嗽、肺部感染等。
由于长期进食困难,患者生活及营养质量往往较差。以往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只能通过口服药物、内镜下注射药物、局部扩张或支架置入等方法,不仅疗效差,且容易复发。传统的外科手术如Heller手术则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高,且易发生消化道瘘、反流性食管炎等缺点。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是一种通过隧道内镜进行肌切开的微创新技术,在食管黏膜和肌层之间建立“隧道”,胃镜在这新建立的隧道空间内,将引起贲门失弛缓的肌肉部分切断而达到治疗目的,该术式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让患者免受了“开膛破肚”之苦,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消化内镜中心: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年完成内镜诊疗例数最多的内镜诊疗中心之一,是目前桂中地区开展内镜诊疗项目最齐全的消化内镜中心。常规开展无痛胃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等各种内镜诊疗项目,擅长内镜下各种微创治疗。主要包括:1.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平滑肌瘤、类癌等)进行EMR(经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以及由其衍生发展的ESE(内镜下肿瘤挖除术)、STER(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等消化内镜微创治疗;2.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癌前疾病及胰胆管疾病行超声内镜诊疗;3.胰胆管疾病行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经十二指肠镜相关诊疗: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管良恶性梗阻性黄疸鼻胆管引流及胆道支架引流。4.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套扎、组织胶栓塞及介入治疗;5.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注射、喷洒、钛夹、热凝、内镜下缝扎术等内镜下微创治疗;6.消化道梗阻/狭窄行消化道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如食管癌食管支架置入术、结肠直肠癌肠道支架置入术等;7.消化道异物(如胃石、鱼骨等)行内镜下取异物术。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术(柳州市首先开展),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栓塞术(医院首先开展),超声内镜检查(桂中地区最先开展大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数量最多),ESD及ERCP也处于桂中地区领先地位。